靈活就業成為新一代藍領追崇的職業,技工人才成為稀缺人才
近年來,中國藍領靈活就業呈現出急劇上升的態勢。所謂靈活就業,就是指現在的自由職業者,隨著互聯網的興起,大大降低了空間對人的限制,足不出戶人們就能做自己的本職工作。據國家統計局信息,我國靈活就業人員規模目前已經達到2億人,預計2022年市場規模將突破千億元。
有相關數據顯示,在2020年和2021年,我國高校畢業生靈活就業人數已達到3200萬人以上,占靈活就業人數的16%。靈活用工之所以吸引了大量就業人群的青睞,在于其擁有很高的靈活性和自主性。
從就業群體來看,眼下中國的靈活用工就業人群主要集中在以下三類領域:
1、以生活服務型崗位及勞動密集型崗位為主的藍領群體;
2、科技發展所需要的中高端技術類崗位;
3、專業性較強的輔助型職能崗位就業者。
但,靈活就業除開時間自由、工作自由以外,最大的弊端就是本身具有局限性。一般情況下來說,主要集中在服務業的較低層次,例如快遞小哥,外賣騎手等這些工作都是沒有太多技術含量的,本身職業也不符合未來的長期發展。其次,靈活就業工作選擇性多,反而導致無法集中某個方面。靈活就業的人員一大特點就在于不需要嚴謹的培訓審核,一旦長期處于基礎的服務崗位,很難對自身有一個精準的認知,或者會限制自身未來的發展。
不同于靈活就業的點,目前藍領技工人才逐步不被現代年輕人所青睞,技工人才儼然已成為稀缺人才。隨著時代的發展,“藍領工人”的概念已經出現新的變化,不再是從事簡單勞動的工人。而是特指擁有一定技術的高級技工。這些工人懂得核心技術,也是總工程師的得力助手。教育部、人社部、工信部聯合發布的《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》顯示,到2025年,中國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人才需求缺口將達到近3000萬人,缺口率高達48%。制造業的“用工荒”問題開始日益突出,尤其是缺乏技能型藍領工人。2020年第三季度全國“最缺工”的100個職業排行榜顯示,有28個職業新進入榜,其中有19個與制造業有直接聯系,占比為67.9%,而短缺程度較大的15個職業中,有5個與制造業直接相關,占比30%。
這一數據表明,作為藍領技工個人才,至少在未來幾年里,可以說是一個尤其誘人的“香餑餑”。
藍領技能人才有多稀缺?據數據顯示,在我國工人隊伍中,高級技工僅占總人數的5%,大大低于德日兩國。而本科畢業生有多少呢?僅2018年就有約1800萬本科畢業生走向社會求職。就在這種“全民高學歷”背景下,我國藍領工人的缺口已達2200萬之巨。
為何藍領技工人才缺失?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:
一、大眾對藍領工人的偏見
二、行業崗位工資低
三、職業技術學校技工培養不到位
目前市場上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(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率)長期保持在2以上,一些自動化智能化相關的緊缺技能崗位求人倍率甚至在10以上,符合企業要求的復合型技能藍領供不應求,技能人才的培養和發展迫在眉睫。
據了解,寶航人力集團正是抓住了當下行業升級轉型的這一趨勢,依靠自身立足行業十余年的藍領人力資源服務行業的經驗,自主研發集“求-招”為一體的專業APP——職池工作。APP擁有現場直面會、在線直聘、在線查工資查獎勵、免費培訓考證以及超高返專區等幾大明星功能。其中免費培訓考證是公司在2020年上線的全新功能,專為藍領人群提供免費的線上線下職業技能培訓課程。一方面旨在解決目前行業中存在的藍領技工人才不足的問題,另一方面也是解決制造業企業招人難的問題。
據悉,職池工作APP平臺將上線《技能培訓課程》、《技能考證服務》等課程免費讓求職者使用。一方面通過搭建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和晉升發展通道、完善任職能力標準等方式,提升一線藍領的技能水平;另一方面通過校企聯合培養、共建實訓基地、企校雙師帶徒等深化產教融合的方式實現規模化的人才培養,為企業批量輸送符合需求的技能人才。公司提供學習平臺,企業打造培訓計劃,藍領人群主動參與,最終形成公平、規范、有序、有競爭力的培訓體系,爭取為社會培養一批高素質勞動型技能人才做出更多貢獻。目前,寶航立足于這一問題根源,解決了眾多企業招工難題以及藍領求職者求職難題,助力藍領技能人員的"質""量"齊升,推進中國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。
這一快速的革新,讓寶航人力集團在僅從2021年1月到3月份,就為各大工廠提供的勞務派遣員工約20000人。其中,成都富士康累計組織8000余人面試,成功入職就有5000余人;成都京東方累計組織面試3000余人,成功入職2000余人。為海信、康師傅、川投、華西制藥、京東方、軍區醫院、捷普、長虹、英特爾、桃李面包、漢莎食品、新網銀行、農業銀行、美團、快手等企業累計組織面試1.8萬人,成功入職8000余人。
寶航人力集團負責人表示:無論是靈活用工還是藍領人才技術提升,寶航人力集團都是實行“兩手抓準備”。從靈活用工到人才技能提升,作為藍領人力資源服務行業的頭部企業,寶航致力于從多個方向解決“行業”“企業”“人才”多項難題,真正做到企業、人才雙向匹配。